“气活”张爱玲的最差改编!万众唾骂的《第一炉香》,问题只在马思纯彭于晏吗?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1-10-26   浏览次数:158   看图模式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从路透照曝光就被嘲,到雷倒众人的土味营销,不被祝福、频遭质疑的《第一炉香》,终于在上周五开画了。

不出所料,电影上映当晚,豆瓣评分就跌破六分,创下许鞍华电影里的最低分纪录。上映四天,票房也只有寥寥的2500多万,不及同期上映的小成本黑色喜剧《不速来客》。

仅好于13%的爱情片

而第一批内地“热情观众”狠狠被伤过后,留下的“动情辱骂”,也火上了热搜。

马思纯与彭于晏,两位外形“孔武有力”,气质“憨厚朴实”的男女主演,果不其然成为观众炮轰的焦点。

不过,我们也知道,硬要把大白馒头装点成七彩马卡龙,归根结底是厨子没事找事。同样的道理,把《第一炉香》难看的罪过,全部算到男女主演头上其实也不太公允。

一部基于原著改编而成的电影,被大多数观众诟病选角不符与表演失败,若是“追究”起核心责任,还真得把主要的“大锅”送给”掌厨”的导演许鞍华和”编菜谱”的编剧王安忆了。

01

144分钟的流水账

除了壮硕身形与狗血台词

还能记住什么?

电影《第一炉香》,长达144分钟。基本遵循了张爱玲的同名原著的情节架构,以战前英殖香港为时空背景,从涉世未深的上海少女葛薇龙(马思纯饰)的视角展开,讲述她在香港求学期间,因经济问题,投奔姑妈梁太太(俞飞鸿 饰),并在情、欲、物的几重诱惑下,陷入花花公子乔琪乔(彭于晏 饰)的情感旋涡,沦为姑妈社交诱饵,人性在此过程中,沉沦畸变的悲剧故事。

即便我们不站在原著读者的视角,考虑这部电影究竟还原或磨灭了文字的几分神髓,单看片子本身,就已经是摸不着头脑,忍不住质疑这部集齐华语文艺片最强班底的电影究竟在干嘛?

《第一炉香》服装设计和田惠美与摄影指导杜可风

尽管在导演许鞍华、摄影杜可风、配乐坂本龙一、服装设计和田惠美等主创的努力下,保持住了电影的音画质感,拍出了一点彼时上海的精致浮华,与上流社会的生活风貌,让我们感受到一丝丝时代氛围。

但大搞《前任攻略》式廉价疼痛爱情路线的电影宣发,反而用“给爱而不得一个纪念日”与“尽一切,爱一人”,真情与矫情各参一半的宣传语,戳破了主创们制造的一层华丽壁纸,直抵这部长达144分钟的电影的本质:

一个一方折磨,一方苦恋的狗血爱情故事。

放在《第一炉香》里,就是马思纯饰演的青春少女,一见彭于晏饰演的浪荡帅哥就花痴犯,结果终生误。

最后,为了供养这个天生就该吃软饭的“驸马爷”,她一边为“付出了这么多他还不爱我”所崩溃,一边又极其自觉地为他服务,以至于从单纯学生蜕变为姑妈在上流圈子里的社交诱饵,“不是替姑妈弄人,就是替乔琪弄钱”。

不论这类女性“为爱卑微到尘埃里”的故事价值观,放在当下,还会有多少观众买账;就说这出“苦恋”大戏,从故事的编排到呈现,到底有没有一秒钟能“骗过观众”(让观众入戏),都得打个问号。

不提两人壮硕的身材如何让观众出戏,单说苦恋的主角——葛薇龙的视角以及她的情感变化,就没有被有组织且生动地呈现出来,两人情感关系的刻画也流于表面。

以葛薇龙在聚会上初遇乔琪乔的一场戏为例,电影基本放弃了一切可以打动人的细节与情景,转而以一段冗长且蹩脚的情诗念白,展现乔琪乔对葛薇龙的猛烈攻势。葛薇龙呢,就是一个乖巧、被动的承受者,除了马思纯极力扮演的娇羞,与不可忽略的壮硕身形,少女的心动,无从体现。

类似的寡淡和莫名其妙,不幸出现在故事每一个或大或小的转折上,结果就是没有观众的动情,只有观众的大笑。

故事既然是讲“狗血苦恋”,就需要外部各种冲突阻碍,但在电影里,除了姑妈之外的主要出场人物,都变成了工具人。除了个别人物有一点情节作用(如范伟饰演的司徒协),个人几乎没有亮点,也看不出个性魅力。

她们的“工具”属性,在一部所谓的名导“文艺片”里,被强化到这个地步,也是可惜。

比如一直在劝阻葛薇龙,要她别招惹哥哥乔琪乔的吉婕(梁洛施 饰),本该是除了姑妈外,另一个机敏,在人情世故上成熟过葛薇龙,对她一切行为有预见能力的女性角色。

但两人的交心对话,都被呈现得平淡且毫无机锋,更像小姑娘不愿听长辈唠叨的无聊应答。

而葛薇龙对前期暧昧对象卢兆麟(尹昉 饰),以及主要“客户”司徒协的情感呈现,几乎没留什么笔墨。

可见电影除了摊大饼式的呈现情节,堆砌台词,对服务于故事逻辑的人物内心探索,都顾及不上,何况那些基于原著可以有的意象和深度。

文艺片一旦在故事力量上贫瘠,精美置景、华丽的服装、杜可风的摄影、坂本龙一的音乐都难拯救……

再强大的阵容,再雕琢的风格,落到这种忽略人物心理层次、浅化时代背景的疼痛爱情,与让人出戏的男女主,从效果而言,可能连玩煽情、撒狗血的《前任3》《喜宝》都比不上。

02

当张爱玲遭遇“纯爱”

许鞍华 王安忆都难胜任的改编

谈到电影从故事到表演不可挽救的垮塌,就不得不提电影试图忠实改编的原著——张爱玲的《第一炉香》。

许鞍华找来大作家王安忆执笔,大概也是希望这样她能从文学层面把关。但事与愿违,就“还原原著”这一层面,电影的失败更加令人糟心。

如前文所述,比起探索人性当中的影影绰绰,电影展现的,是张爱玲原著对男女爱情的描写;强调的,是奇情部分——青春傻女苦恋浪子终堕落的“纯爱悲剧”形态。

但了解的观众都知道,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真正的爱情往往是罕见的。《第一炉香》里,甚至以葛薇龙惊心动魄的悲剧,呈现金钱、欲望、腐朽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摧毁。这类具有人性揭示和劝诫意味的主题,在《第一炉香》中,也大于对男女情爱哲学的描绘。

毕竟,作为张爱玲在文坛打响名号的第一炮,《第一炉香》就已经呈现了她对世情的冷冽观察。

所有人物,包括少女葛薇龙,都不是无辜的。她一步步的堕落,既有对乔琪乔“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还携带着不可控制的虚荣和欲望,化作具象意指,就有那一柜一柜的漂亮衣服,让她“在衣橱里一混就混了两三个月”。

电影版的《第一炉香》,则把她塑造成一个无知少女,在复杂世事与单纯人性的简单对比里,突出她日后遭遇的悲剧性。

尽管有一些小的段落,呈现了她“贪慕虚荣”小表现,比如说她面对卢兆麟称赞“你家真有钱”时别扭的得意,与她会在返回上海的轮船上,因底层人的脏乱无礼而痛哭。但从整体来看,依然没有跳脱出从无知少女被“爱”拖累的框架。

许鞍华与王安忆的改编显然同张爱玲的文本意涵背道而驰,全然不顾原著里葛薇龙早熟的心理活动与复杂的心理层次,放弃了她主动的欲望,而以女性的堕落,去刻画爱情之动人。

“Love After Love”英文片名让“爱”层层叠叠,太多空洞的“爱”也塞满电影,令人大跌眼镜,很难相信这是两位年龄加起来超过140岁的女知识分子想传达出来的东西。

03

许鞍华问题出在哪儿?

“张迷”屡败屡战的改编史

当然,这也不是许鞍华第一次失败了。作为华人地区首屈一指的女性导演,许鞍华在改编张爱玲作品这件事上,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1984年,她就把张爱玲的名作《倾城之恋》搬上银幕,找来周润发和缪骞人饰演男女主范柳原、白流苏。

但由于许鞍华对原著的判断失误——“我把里面的爱情理解成了《乱世佳人》”,再加上选角不当,上海年代氛围的营造上也不够精细,错误不少,上映后口碑票房都不好。还落得张爱玲“惨不忍睹”的批评,许鞍华也将其视作职业生涯里的滑铁卢。

《倾城之恋》剧照

十三年后,她又请黎明、吴倩莲、黄磊、梅艳芳和葛优等明星联袂出演了《半生缘》。这一次,男女主选的还算得其神韵,影片在时代氛围上也下了翻功夫,不让人出戏,但格局和深度依然没有展开。电影《半生缘》呈现的,依然是一个小家子气的,关于“男人因懦落游移导致错过”的悲剧故事。

《半生缘》剧照

到了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发现,许鞍华的电影似乎一直缺乏领会、呈现张爱玲小说神韵的能力。

大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文本的广度上,透过男女情爱故事,架构复杂时代、社会背景的掌控力;

二是以影像转译张爱玲文字中幽微、精妙的心理刻画与极具风格的意象的想象力。

而这,对于导演的文本领悟力与影像创造力而言,都是巨大考验,以至于名导侯孝贤看到张爱玲小说的项目都绕着走,认为呈现老上海的氛围和幽微的情感难度太大,“光找演员就要找死了”,并得出“张爱玲的小说是不能拍的,那是一个陷阱”的结论。

侯孝贤改编了张爱玲翻译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海上花》海报

回望华语电影中相对成功的张爱玲改编,相对成功的屈指可数。

以李安拍掉半条命换来不错口碑的《色,戒》为例,也非对张爱玲原著的完全依循,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加入了指向明确、寓意强烈的性爱线索,强化了“革命”的背景,这才坚实了王佳芝的情感动机,反映出畸形的情爱关系背后的人性深度,这才一定程度上抵达了原著。

但在《第一炉香》中,社会背景与意指大多落在了台词上,如“混血没良心”,“你喜欢上海还是香港”,肤浅且莫名其妙。

而文字意象摄人心魄的能力,也未能从影像传达。

葛薇龙第一次“卖身”司徒协的戏里,张爱玲描写车外“乌沉沉的风卷着白辣辣的雨”,雨点在灯光的扫射中“像白绣球似的滚动”,“遍山的肥树也弯着腰缩成一团”。

但通了五感的文字意象所制造的惊悚、绝望与猥琐感,到了电影里,就是一场假装喝醉喝醉靠肩膀、司徒协摸手的常规表演,而她自觉的“献身”和当下色情丑陋的环境氛围完全丢失,甚至会给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造成一些错误理解。

为数不多能品出意味的,大概是坂本龙一庄重但透着阴鸷感的配乐,以及影片对于葛薇龙婚礼的展示。

为了呈现“姑妈梁太太—葛薇龙”之间“同性迫害”的对照关系,葛薇龙的西式婚礼上,不断闪回梁太太嫁入梁府做小,在中式婚礼上的请茶下跪的画面。

“被侮辱者损毁她人”的悲情与狠毒意味同时显现。最终,阴冷色调的镜头从梁太面部表情的脸上,切换葛薇龙的满面笑容,替身的循环宿命,吓得人倒吸一口凉气。

但是,这些一闪而过的灵光不足以抵挡电影从意图到选角的全方位失败。

许鞍华擅长的,可能真的不是这些隔了一层,只能基于文字臆测的上海传奇,而是像她那些最好的作品(《天水围的日与夜》《客途秋恨》《女人,四十》等)一样,以关注现实的品格,呈现她眼里的生活。

最后,还是希望许导选对题、找对人,好好拍电影。

(文/motion)221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