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泰两国联合制作的3D恐怖片《育婴室》正在安徽紧张拍摄,为了打造电影的恐怖氛围,泰国”鬼王“导演不仅深夜入山体验阴森气息,更耗资建造特色
《爆裂鼓手》上映于2014年,同年入围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多项奥斯卡提名。当时29岁的新锐导演达米安·沙泽勒也因执导该电影而闻名。这部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的安德鲁在魔鬼导师弗莱彻的指导下刻苦练习,不断挑战自己的底线。而扭曲的师生关系让两人近乎疯狂地对峙拉扯。在安德鲁的技艺不断提高的同时,他自身的性格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在情节上看,很多人把该片视为《黑天鹅》的爵士乐版本,黑白天鹅所代表的不同人格的激烈竞争,甚至扭曲。但该片在内容上更加集中,主要围绕鼓、爵士乐、安德鲁和导师弗莱彻展开,学生与老师关系的矛盾冲突主导整部影片的节奏。
作为一部音乐片,《爆裂鼓手》让人看出了悬疑片的感觉,光影的运用更使其突出放大。影片在塑造魔鬼导师弗莱彻的形象时多用俯拍视角,并给一束顶光。顶光拍摄人像,会在人的眼窝等处产生阴影,显得消瘦难看,因此也被称为“骷髅光”,一般拍摄人物时很少使用,而在本片中却是特意为之。昏暗的内景,暗黄的灯光,又兼弗莱彻是光头的造型,这种恐怖与压抑的感觉就更加明显。对于弗莱彻多用特写镜头,如蛇似鹰的眼神,面部因愤怒和激动而如沟壑起伏颤抖的皱纹,不屑、欣喜、疯狂的微表情的变化,都赤裸裸地在镜头下放大。加之其在训练学生时大骂出口的脏话,暴虐倾向的行为,配合着焦急的鼓声,让观众不由自主地产生窒息的感觉,在每一次无声中提心吊胆着情节的爆发与走向。以及在弗莱彻出场时不自觉的颤栗和冷汗。
主人公安德鲁,原本只是一个热爱爵士乐的大一新生,在被弗莱彻发现并指导后经历了痛苦的蜕变历程。镜头上也专注安德鲁的面部特写,在最开始被逼迫式的强压训练下,他的身体已经到达极限,此时弗莱彻还在大喊着“加快速度!”“别停!”,在最后停止的时刻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安德鲁被汗水浸湿的黑发,微微抽搐的面部肌肉,疲惫而痛苦的表情。初被选中时的欣喜与此刻的紧绷截然相反。影片也给了安德鲁很多手部特写,他在一次疯狂的练习中虎口出血,贴上创可贴继续打,创可贴被鲜血染透,揭下再贴,再染。鼓面上跳跃的汗珠逐渐变成了血珠,随着鼓槌的飞速敲击不断颤动。手和鼓的交替带来的是更震撼的视觉冲击,也代表着安德鲁近乎走火入魔式的自虐式训练。
弗莱彻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或者说,他其实是一个偏执狂,只为了寻找自己内心中认为的完美的鼓手与音乐,并为此可以不择手段做出一切疯狂的事。他想培养出心目中的天才,而不是教导好一个学生。所以他辱骂,羞辱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安德鲁之前他选中的两个学生,一个最终转行另择他业,一个因为承受不住而选择自杀。而安德鲁无疑是特殊的,他有天赋,同时也潜在着一个偏执,疯狂的人格。在弗莱彻一次次的高压逼迫下,这个人格逐渐被剥开外壳展露出来,他慢慢与导师展开无声的对抗。而当他越来越自信的同时,隐藏的人格也被完全释放,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女友,生活发生了改变,结尾处父亲在暗处看着沉浸击鼓的儿子,神情里担忧大于欣慰。
在这个过程中,安德鲁击鼓的动力一度成为与导师的对抗,而丧失了对于音乐喜爱的初衷,以致击鼓带有了暴力的色彩。
弗莱彻是疯狂的,安德鲁也是疯狂的,他以超越常人的执着和倔强,接下了弗莱彻抛过来的一个又一个挑战。而不顾旁人,不择手段也是他偏执面的人格覆盖。最后极致的鼓手诞生了,而最初尚带青涩的善良少年也已荡然无存。
电影最后一刻,安德鲁突破自己,奏出了绝妙的鼓曲。而导演对于观众认为影片结尾是胜利略感讶异:"In this case, I don’t think Andrew physically dies, but I think a big part of his soul has definitely died."他认为安德鲁肉体虽然完整,灵魂已然残缺。达到极致的同时是少年纯真的丧失。
很多观众初看完影片后的感觉是:爽!这种过瘾的感觉来自于师徒二人你来我往的紧张对抗,更来自于爆裂的鼓声让肾上腺素飙升的紧张的刺激,以及尾音冲刺到顶峰后戛然而止的静默。塑造出来的这种音乐的张力,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争议在于这种带有黑暗色彩的励志:成功者无数,而极致者寥寥,该片残酷地将成功的喜悦揭开,让我们看到了其后巨大的代价。影片的励志路线是不是适合所有人呢?同时,极致和极端的区别又引人深思。
正如一粒种子,最后开出了一朵非常美丽的黑色花,有人在意这朵花为世间罕见,有人在意它并不美好的颜色。而极致艺术的实现,往往就是这一朵黑色花盛开的瞬间。
图文/排版:魏雅杰责编:王鹤潼主编:吴凡 卢红燕指导老师:陈志超 霍顺 赞441
hello~欢迎访问月亮电影网
请收藏永久域名 www.13tv.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