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泰两国联合制作的3D恐怖片《育婴室》正在安徽紧张拍摄,为了打造电影的恐怖氛围,泰国”鬼王“导演不仅深夜入山体验阴森气息,更耗资建造特色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迎来一个创作高峰,尤其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一重大时刻,各大电影厂鼓足干劲,拍摄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比如反映鸦片战争的《林则徐》,展现民国时期社会黑暗的《林家铺子》,以及喜剧片《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等,这些类型丰富制作精良的影片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强烈的观影热潮。
其中,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青春之歌》是当年最受瞩目的作品,上映后基本场场爆满,很多人为了看电影甚至通宵排队买票。
时至今日,片中的许多情节仍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女主角林道静那双灵动有神的眼睛,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鲜活的银幕记忆。
01、上影厂和北影厂的“版权之争”
在改编成电影之前,小说《青春之歌》的名气早已响彻大江南北,其读者群体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大众,几乎成了“国民必读书目”。
《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从1950年就开始着手创作,最终花费五年时间在病中完成了这部小说,并于1958年出版。
杨沫没想到,自己的作品一经面世竟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改编成电影的计划很快也提上了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得到小说的改编版权,两大国营电影厂还展开了一番激烈的“拉锯战”。
早在小说还未出版时,杨沫的妹夫、当时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的蒋君超就提出想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杨沫也同意了。
之后蒋君超创作出了《青春之歌》剧本的初稿,上影厂也着手进行安排,准备找经验丰富的导演沈浮执导本片。
但小说出版后,其影响力引来各界的高度关注,北京电影制片厂也有改编本片的意愿,当时文艺界的领导也出面找到杨沫,让她把小说交给北影厂拍摄。
由于北影厂的多次劝告,再加上杨沫本身就是北影厂的员工,杨沫只好听从安排把小说交到北影厂手里。
上影厂听说这一消息,立马派来蒋君超到北京争取改编权,双方争执不下一时陷入僵局。
不得已,最后还是电影局的领导拍板定下了北影厂,又找来“北影厂四大帅”之一的导演崔嵬执导影片。
尽管经历了诸多波折,但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没有让观众失望,它保留了小说的整体风貌,对于女主角林道静的塑造也十分深入人心。
从陷入绝境企图自杀的女学生,到孤身反抗的彷徨青年,再到意志坚强的共产党员,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在片中得到了十分细致地呈现。
影片最后,参加群众运动的林道静早已不再是起初犹豫畏缩的女学生,站在队伍前列的她目光坚定,呼喊着口号和敌人对抗,也将影片的氛围推至高潮。
02、全国海选女主角
导演崔嵬早在《青春之歌》的小说还在报纸上连载的时候,就有过将其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在战争时期,年轻的崔嵬也曾多次参加学生运动,因此对于书中的很多章节包括女主角林道静的成长经历都感同身受。
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崔嵬对杨沫的剧本进行了一些改动,包括影片开头原本设计的是林道静在火车上的场景,但崔嵬改成了林道静投海自杀,以此增强戏剧性的悬念,更符合电影的观赏效果。
除了剧本,崔嵬在演员的选择也费了一番功夫,尤其是女主角林道静,崔嵬迟迟定不下由谁出演。
当时不少女演员都对这一角色很感兴趣,比如白杨、张瑞芳等,但崔嵬觉得白杨年龄偏大,而张瑞芳在外形上不太契合林道静,都没能得到崔嵬的认可。
此外,崔嵬还进行了一场全国性的海选,不仅找来各界群众寻求意见,甚至连海外华侨都给他寄来一份演员名单,《青春之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正当崔嵬一筹莫展之际,他突然想起在湖北的中南文工团当团长时,有一个小姑娘形象气质和林道静颇为接近,于是赶紧让人通知她来北京试镜。
只试了两场戏,崔嵬就定下了她饰演女主角:在他看来,这个女孩不仅外形相近,那股骨子里的英气也让她更贴近林道静。
这就是后来被选入“22大明星”之一的谢芳,其实在此之前她的名字是“谢方”,但电影上映时字幕错把“方”打成了“芳”,而她也将错就错改名为谢芳。
尽管是第一次演电影,又和于是之、于洋、秦怡等大演员搭戏,但有着话剧演出经验的谢芳表现十分沉稳,把林道静不同时期的形象把握得十分到位。
影片上映后,谢芳在片中的形象获得无数拥趸,尤其是那身蓝色旗袍和白色围巾的打扮,成了当年女孩子最流行的服装。
03、从拍摄到上映历经波折,终得总理认可
尽管《青春之歌》早已成为经典,但影片当时的命运十分坎坷,从拍摄到上映经历了许多波折,差点不能和观众见面。
比如前期在剧本创作时,一些报刊对小说《青春之歌》进行了批判,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影片的主创人员随之背负了巨大压力,也据此进行了一些修改。
直到1959年3月影片才正式开拍,而距离国庆节只有不到7个月的时间。
好在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号召相关单位,为《青春之歌》的拍摄提供大力支持,因此才能在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影片的拍摄。
但受到当时的时代局限,审片的相关负责人觉得影片太过“小资”,不太适合进行大规模放映:这几乎宣判了《青春之歌》的“死刑”。
直到周总理、陈毅元帅等人在看过影片后,对影片予以高度评价,周总理还说“出身不能选择,道路可以选择”,总理等人的认可让《青春之歌》得以顺利上映。
如今来看,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导演的运筹帷幄,导演崔嵬在后来还导演了电影《小兵张嘎》,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除了崔嵬,影片还有一位联合导演陈怀皑,也是北影厂的一位著名导演,执导过《海霞》、《野猪林》、《知音》等作品。
陈怀皑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父亲。
父子俩在电影事业上还有过一次合作,那就是让陈凯歌斩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霸王别姬》,陈怀皑在片中担任艺术顾问的职位。
可惜的是,在《霸王别姬》上映后不久陈怀皑因为肺癌离世,但父子俩对于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作为影坛的佳话被永远铭记。
62年过去了,《青春之歌》并没有被人遗忘,我们有时候仍能在电影频道看到影片的重播,这恰恰证明了经典永不过时,必将被一代代观众所铭记。(撰文:皮皮虾)
hello~欢迎访问月亮电影网
请收藏永久域名 www.13tv.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