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泰两国联合制作的3D恐怖片《育婴室》正在安徽紧张拍摄,为了打造电影的恐怖氛围,泰国”鬼王“导演不仅深夜入山体验阴森气息,更耗资建造特色
文 | 烤娱
影视导演竞技真人秀节目《导演请指教》播出后成为年度热门综艺,几乎每期节目都上演大型battle名场面,话题和热搜一个都不能少。遗憾的是,这个比拼导演技能的综艺,出圈的并不是因为作品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制片人、影评人和导演吵架很出彩。
《导演请指教》集结了16位华语导演,他们通过相互指教的方式获得现场观众和影评人的投票,进而争取4位制片人的签约。经过几周激烈的比拼,16位导演的作品全部公映完毕,第一赛段的比赛落幕,涉嫌抄袭的吴中天选择退赛,毕志飞和王暘遗憾出局,钱宁黄被节目组复活,剩下的12位导演分别和4位制片人达成合作。
《导演请指教》第二赛段,4大制片人工作室各自为战,他们将各自完成真实改编、脑洞大开、喜剧之王3大主题的影片,最后按照制片人抽签的方式形成两组一对一的关系,通过作品公映的方式相互指教。
说来也巧,第一场一对一的对战就在郝蕾工作室和方励工作室之间展开,对战的两位导演曾赠和德格娜展开强强对话。
这两位女导演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都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硕士,还是同班同学且住在同一个宿舍。两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曾赠善于女性化视角拍摄,其毕业短片《明月的暑期日记》广受好评。而德格娜情感细腻,善于拍摄民族题材的影片,其作品《告别》曾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和第1届柏林华语电影节最佳青年导演奖等奖项。
两个女导演在第一赛段都展现了自身的才华,在剩余的青年导演中实力也都处于上游,两个人抽签分到一组确实很残忍,但也让比赛的精彩度大大提升。
不得不说节目组出手非常阔绰,第二赛段每个制片人工作室的总经费是210万,由制片人根据导演项目提报进行分配,此外还有天使资源包加持。曾赠获得了郝蕾工作室给出的70万拍摄经费,此外还拿到了天使资源包,而德格娜获得方励工作室80万的拍摄经费。
总体来看,两位女导演一共拿了制片人超过150万的经费进行短片拍摄,大家也都对她们的作品充满了期待。从成片来看,两位女导演较第一阶段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构图都很考究,镜头下的人物、场景都拍摄得都很美。两个短片都有自己的情感投射和传达,现场的影评人也都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德格娜带来的作品是《巴德玛》,由巴德玛和巴音两位老师完成表演。曾赠带来的作品是《明月的花园》,由周美君、刘佩琦、陶虹、陈宥维等演员完成表演。整个演出阵容非常强大,其中4位老师都是金鸡奖的获得者。
对于两位女性导演的短片,影评人和制片人给出截然不同的点评,德格娜导演的短片夸赞声不断,制片人、影评人和大众观影团都给予了好评,最后拿下210票的高票数。而曾赠的短片引来很大的争议,影评人也是褒贬不一,最后只拿下196票。
虽然大家给予了很多的赞美声,但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看,两部作品都不能称之为优秀的作品,短片中确实有感动的成分在,但绝对没有影评人所解读的那般高不可攀,如果拿到电影院去放映,相信没有几个观众会愿意买单。
《巴德玛》讲述了一位蒙古族长调歌手的生活故事,进而引申到传统游牧文化和现代草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一只逐渐老去的骆驼,一个游牧区的老人,还有蒙古族传统艺术长调,他们都面临被淘汰的现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没有选择放弃,一直在坚守。
相较于上一部短片陈旧的拍摄技法,德格娜这一次显然有进步,镜头语言很美。这部影片上映后几乎获得清一色的好评,冉高鸣激动得要哭了,直言发现了文艺片的乐趣,傅首尔也要向导演致敬。
编剧袁子弹用“沉而不闷、举重若轻”8个字来形容这个短片,说到动情处甚至表示“只有人类这个物种有淘汰的说法”(估计是忘了还有适者生存、有省略太这个词了,达尔文听了估计都坐不住了)。
还有影评人夸赞德格娜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好话都让你说了,但也请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李诚儒老师更是强调这个影片证明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方励也说这个短片的灵魂是高贵的。
夸夸团对这类题材的短片都给予鼓励可以理解,但是强行拔高就会让人有逆反心理。众所周知,德格娜导演一直都在拍民族题材的电影,家乡情结很重,她本人也很执着于拍摄草原风格的影片,所以这种影片也是她的舒适区所在。
遗憾的是,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德格娜,在北京长大,后来又去英国留学,自己本身对于故乡的概念已经很模糊。来到内蒙古当地采风,德格娜居然完全听不懂蒙语,需要随身带翻译。一个连自己民族语言和生活都很陌生的导演,还一直强调自己要拍摄家乡的题材电影,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拧巴的事情。
这部短片确实有一些场景让人很有触动,但是感动观众的更多的是流泪的骆驼、唱着长调的巴德玛等元素,而短片本身并没有太多打动人的内容。拍摄的手法更像是一个纪录片,除了三倍速等隐喻外,找不到太亮点的内容。
德格娜能够获得一片好评,首先是题材占了优势,两位演员淳朴的表演也加了分,但是回归到短片本身,依旧是靠情怀打动人,没有走出舒适区,看得人昏昏欲睡,在电影院上映也很难有观众愿意买单。
《明月的花园》是一段曾赠的私人记忆,根据导演的真人真事进行改编。青春期的少女杜明月遇到了身穿8号球服的篮球男孩,一段暗恋就此开启。女孩为他穿上了红裙子,还在课本上偷偷画男孩的画像。
偶然的机会,女孩遇到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周爷爷,周爷爷问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是什么,女孩的回答是爱与梦想,而周爷爷的给出的答案是健康和学习。
女孩后来“失恋”了,在周爷爷的开导下,她懂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健康与学习,最后她脱掉了红裙子,选择穿上自己的校服,她也和周爷爷成了好朋友。
在这部短片里,曾赠淡淡地叙述了一个普通女孩青春期遇到的事情,有一点点自卑的暗恋故事,没有太多的冲突与矛盾。技巧相对于上一轮有进步,也看得出经费明显更充足一些,整个画面色调也很唯美。
在影评人看来,短片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一个女孩主体意识的建构,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故事。《奇葩说》的辩手席瑞也认为从短片中读到了一个女孩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要去穿红裙子、涂口红到最后自己学会打篮球,从一开始学习的英文单词是“abandon”(放弃)到最后的单词“ability”(能力),这也就是青春成长的样子。
不得不佩服席瑞的解读水准非常高,听完他的点评,一下子觉得短片的整体内容都有了升华。但点评人讲的内容比短片本身拍得好,这也恰恰说明了这部短片的问题很大。
用王晶的话来说,这部短片就纯粹是个少女情怀,那个年代这种含蓄的情感也不多。方励就更直接,他认为在这个短片中没有读到爱和孤独。
从整个作品来看,这就是一个少女的回忆MV,里面没有太多的内容做支撑,剧情单薄到有些空洞,尤其是情感部分不能够让人共鸣,在短片中你感受不到青春期的爱恋、酸楚、反叛等情绪,清淡到有些不真实。
导演对于自己青春期这件事过于执着,以至于让她对于影片的传达缺少一些专业和控制,技术处理上不够冷静,比如阿尔兹海默症的爷爷的状态不能让人信服,以及男演员全程一个特写都没有,导演自己的情绪传达得到了满足,但是与观众想看到的情感并没有吻合,导演的自我表达欲与观众的接受度之间无法平衡,所以最后观众自然也没法买单。
在采访中,曾赠不止一次地表达,这个片子是自己一定要拍摄的作品,这个故事对自己来说也非常重要。在这样的比赛场景中拍摄个人情绪化的作品,而且拿到了70万的经费,一个很冒险的行为,她明白结果会是什么样但还一直坚持,导演显然私心有些重了。
两个短片都是关于“寻找”的故事,一个找回自己的民族情感,一个找回自己的青春岁月。两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硕士,用了150多万拍出这样的两部短片,显然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只能说节目组确实很有钱,影评人开启彩虹屁模式,但是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对于《明月的花园》和《巴德玛》这两部短片,你们更喜欢哪一个呢?赞417
hello~欢迎访问月亮电影网
请收藏永久域名 www.13tv.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