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分鬃:宁可肤浅,也别故作深沉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1-12-03   浏览次数:931   看图模式

肤浅不可怕,怕的是故作深沉的肤浅。

这是中学生写作文惯有的毛病,也常见于喜欢标榜艺术范儿的新人导演。还是辛弃疾总结得到位,“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几年,导演魏书钧好像突然成了国际电影节常客,因此也得到了艺术影迷的关注。但看过电影,真的感慨时无英雄啊,如今什么样的作品也能打上戛纳标了,这跟早几年中国导演们的电影太不在一个层次了。

形式上,《野马分鬃》有点像贾樟柯,又多少偷师了侯孝贤,甚至隐隐还有章明的影子。文学上,男主角有王硕小说男主角的影子,也会让人想起石康的“晃晃悠悠”,浓浓上世纪90年代文学的味道,城市中流里流气、土猛土猛的青春。

奇怪90后的导演是怎么写出这么复古的人物和味道,完全与当下中国青年人的状态格格不入,是完全被咀嚼过的文学,消化后再重新演绎的样子,满篇都是不接地气的轻浮气。

男主角就是那种没吃过什么苦,并不了解社会,却好像比谁都苦大仇深的“叛逆者”,在城市里离真实的苦难十万八千里,逃课、撒野、无所事事,和姑娘腻歪,与废柴死党游荡,没有打破规则的勇气,却总想用恶作剧彰显与规则对抗的雄心。时而愤怒时而懦弱时而分裂,精神雄起身姿佝偻,嘲笑循规蹈矩向往离经叛道,但行动力却距离口号十万八千里,终归一事无成。

人物并不讨好,欣赏这种角色的,不大可能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主流,怎么也得攀着王朔读者的年纪,直追40往上而去,还得是这么几十年眼界和心智都没怎么成长的。高知女死心塌地爱流氓,这故事在王朔走红的时代还算文学,现在变成小黄文读者都嫌设计不走心。

同样,毫无来由没根没底的叛逆,并不能唤醒观众的共鸣,主角的愤怒与冲撞莫名而来,空有状态而并无缘由,也见不到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只显得怒且SB,以及无聊。导演的创作构想有时跟一些并不入流的摇滚乐队一样,空有愤怒与叛逆的姿态,却与现实并无半分瓜葛,愤怒成为无本之木,毫无力量,就显得做作且空洞。

整部电影也只能呈现状态,连基本叙事都没做好,三言两语便可以把整个故事讲得清楚。

倒是不乏小聪明,不乏隐喻,不乏意味深长的镜头,不乏好看的构图,不乏复杂的调度和表演。人物、状态、意境,甚至幽默感都有了,看起来似乎也足够意味深长,但唯独缺乏流畅感与完整感。

一程赶一程,在“指车为马”的大命题之下,一路鞭挞着主角朝内蒙而去。为什么是内蒙,为什么男主角一直心念念要去草原,为什么他的心幻化成野马?不知道,没原因。

戏中戏的结构让我想起章明的《冥王星时刻》,两部电影都有有趣的时刻,但更多是无法聚焦的失神。相比之下,《野马分鬃》创作上的稚嫩更显而易见,更加沉迷于堆砌符号,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不深入。

当然,我也会不自觉拿《小武》来比。当然是没得比,完全不是一个水准的作品。贾樟柯那种对于真实的洞察和细腻,那种根植于生活的几乎是原生态的演绎,以及其中自然而然所散发出的人物与戏剧的魅力,是无可比拟的。作为观众,能很清楚地感受到《野马分鬃》也想达到那样的状态,但难免力不从心。有意思的是贾樟柯的电影可以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生动标本,有浓重的年代印记与时代气息,它来自于环境、来自于人物,来自语言,但《野马分鬃》里基本看不到时代,更多的时候他像混杂了不同时代元素的四不像,里面有四惠有CBD也有城乡大舞台一样的商场促销,抛开那些被具名的地标,它可以发生在近20年来中国的任何一个小城,无法成为任何一个可具名时代或社会场景的标本。

没有时代性,也缺乏对人性真正的洞悉,见不到大,也没有把“小”说得很好,电影难以真正走进深刻,又无法商业化娱乐,于是只能故作深刻。

当然,电影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导演还有努力表达艺术的追求。它的一些镜头设计很有想法,从男主角到越野吉普到野马三个符号的连接,虽然叙述过多,但依然饱满充实。

也就仅此而已了,导演想要表达的那些“高深”的内容,是一目了然展示且一再重复的,他就像一个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的高中生,在努力用成人化的文字去模拟一种成熟和世故的通透,却终归因为不谙世事、远离生活而显得苍白和寡淡,是大人眼里急于长大的孩子,过得顺遂,所以并不知晓生活真实的模样。

他们都没有长大,电影中的阿坤如此,拍《野马分鬃》时的导演亦是,这才是症结所在。如此,豆瓣6分左右的评价,可以说恰如其分。

PS:导演下一部电影叫《白鹤亮翅》928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