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林日朗自编自导自演的“戏中戏”,实行细节引共情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1-12-22   浏览次数:561   看图模式

看完《误杀2》的观众或许已经为电影中设置的悬念PlanB所吸引,到底planB该如何呈现,也成为了电影悬而未决的一个疑问。

在前作中,对于悬念的设置以及开放式的结尾,完善了电影不断走向高级的叙事支撑。到了《误杀2》中,之于细节的把握以及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呈现,堪称破解电影密码重要的元素。

从性格来看,林日朗的复杂层次和简单层次是十分明晰的。复杂针对于成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简单则对应和家人之间纯粹的爱。简单作为复杂的底色而存在,在简单关乎爱的动能的支撑下,后续一系列近乎癫狂的行为也变得可以被观众理解。

与第一部相同,不忘对主角职业进行调侃,看似几分嘲讽的意味下,主角编剧这一特殊身份的加持,反而为电影故事反转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解释。为何主角在后半段持续高能,长期的职业加持,赋予了他超脱原本动能的举动。

从电影开头劫持医院这一核心冲突开始,林日朗已经在电影现实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影像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他成为理所当然的主角,以医院人质生命作为要挟下,外界的警力和媒体不得已的屈服,在场的所有人必须陪着林日朗一起把所有的故事演完。

在他决定去铤而走险的那一刻,似乎已经注定了他死亡的结局;在一整套深思熟虑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在爱和亲情的支撑下,以武犯禁以及甘愿牺牲等不惜命的行为。

这一切被套上了亲情的外壳之外,却变得可以理解且在道德层面足以让观众产生共情。

诚然,主角的死亡具备了一定的悲剧意义,这一场林日朗自编自导自演的“戏中戏”是以死亡为代价,换取了家人生命的延续。如此结尾也是林日朗在设计PlanA之初已经考虑进去的。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实行PlanB是否便意味着皆大欢喜?

在电影的细节中,一位欧美面孔的医生给出了延续虫虫生命的两种方案,一种是心脏置换手术、另一种则是药物缓解疼痛。

在我们集中精力去追溯“丢失的心脏”之余,是否也忽略了电影中给出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无疑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父母救治子女的积极性。是,药物无法根治虫虫的疾病,但却能延缓虫虫的死亡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后续林日朗在采取胁迫手段、以人质作要挟的同时,为虫虫争取存活时间的任务甚至重点在药品上进行发力。

从电影的细节中我们观察到,在虫虫发病后期,脸色暗黄身体虚弱;如果直接推上手术台,反而会大大降低手术的成功率。

如果前期以药物为主,在缓解虫虫的痛苦之外,更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虫虫的体力,且为接下来的手术治疗给予患者一定的信心。

在药物治疗的配合之下,二者双管齐下,反而能比手术这一单一手段来得更为保险且安全。

但其中一个细节也值得我们去考虑,尤其在虫虫的血氧浓度低于70%时,他也将会面临去世的危机。

化解危机除了药物之外,林日朗个人的能动性以及社会各方的配合也显得同样关键。到底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首先,在这个缓冲期内有新的心脏运过来,林日朗亦可继续采取胁迫的手段,让医院为虫虫更换心脏。

此时林日朗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PlanB;此外缓冲期的延长,对手的阴谋必会随着逻辑的推进、舆论的压力一步步走向瓦解。当然这一切均建立在林日朗的“戏中戏”没有被拆穿的前提下。

其实挟持行为在电影中可以看成是一场双不对等的博弈。随着时间越拖越久,这场假挟持的破绽便会越来越多。

而杀警察诡计、假手枪诡计地接连露馅,林日朗的挟持行动终将被攻破。但行为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林日朗的失败。结尾处民众情绪的带动成为了破题的关键,林日朗作为爸爸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同情。

可见舆论导向对于电影结局走向的重要意义。随着电影结尾真相的水落石出,李安琪的配合度也会越来越高。

在林日朗保证自我安全之下,李安琪对于真相的揭露成为了扭转胜负的关键点。媒体联合林日朗可以再次利用媒体对虫虫的健康(虫虫健康的每况愈下更能激发民众的同情)、全方位治疗以及后续手术进行全程直播。

而更多医疗力量的介入,足以把救治的层级扩展到整个城市甚至全国,这样一来政府的强压以及市长不公正的操作,也会在透明的舆论机制下不攻自破。

最后,即便最终林日朗行动失败被抓,但至于患者性命和生存状况的关注,并未就此结束,动员全国力量去寻找一颗合适的心脏来进行手术,或许其效率反而比第一次运送和抵达的效率更高。

而虫虫和林日朗的动向足以被时刻暴露在日光下之后,不但林日朗不会死,虫虫也可以获救,而试图掉包换取心脏的反派市长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28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