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谁说伤感没意思,其实是越想越有意思!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1-19   浏览次数:989   看图模式

去年上海电影节,《东北虎》一票难求(当然也有阴间排期的水分),最后也拿了金爵奖最佳影片,算是众望所归。

时隔半年多上映,点开它的豆瓣主页,评分似乎开始走低。多数影迷觉得此前期望太高,现在拼死只能给两颗星。

还有东北影迷直接0.75倍速开骂:

没有结构、太散、拖沓、单薄、做作、故弄玄虚......这些能在国产文艺片主页下见到的词汇,也同样出现在《东北虎》的评论区里。

甚至,影片里小薇对徐东的嘲讽,“伤感没意思”,也成了豆瓣网友对影片本身的讽刺。

01

但,我是喜欢《东北虎》的散漫的。

一部分原因是在短平快时代,能看到一部“慢”电影也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我们已经习惯于类型片给我们提供的那一套以因果链条为基底的逻辑叙述。似乎没有这样的链条拉着,观众就没办法过桥、就会淹死。

但是,电影(或者说文艺作品)不是你妈,没有责任把你送到西,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定位于让观众进影院来“爽一把”。

界面新闻问:“所以没任何机灵来源于短视频?那么在当下,怎么在90分钟里抓观众?”

耿军回:“我不想短视频的事,因为我不是他们的观众,我只想电影的事。”

类型片的结构当然是主流,是被验证过的、符合市场期待的叙述结构。我们不是杠精,非要说它不好,但骂结构太散、骂节奏太慢、骂故事的信息量太少,也侧面反映出观众的对于多元叙述的接受度变低了。

这并不是想要给所有味同嚼蜡、连故事都讲不清楚的所谓“文艺片”开解。

但,一个作者讲不清楚故事,和一个作者他不想用我们期待的方式讲故事,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02

要把《东北虎》改编成一部快节奏的类型片不是一件难事。

要么就像耿军自己总结的,搞个“高概念电影”,“一个文人去找一个社会人复仇,这样的情境非常有张力。”

要么就像大部分人费点心思就能捋清楚的:一个以中年男为对象的双男主故事。

徐东,“年老色衰,经济衰败,只剩一个看似稳定的家庭”,偷腥不成,惹一身骚。老婆临产,要把家里养的狗送走,谁知道给送养人吃了。徐东怒火中烧,骑个摩托,上路复仇去了。

可是耿军不啊,所有的行动、对话,都被拉的很慢,镜头也是叫人难以察觉的缓慢推拉。

03

喜欢《东北虎》的散漫,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是符合所要呈现的东北气质的。

耿军把自己的电影称为“寒带电影”,因为“鹤岗的纬度跟北欧接近,12月份一月份,下午三点半就天黑了。”

除了寒冷,耿军的东北电影始终贯穿着一种慢吞吞的、大碴子味儿的幽默。

“有时候,坚强约等于狠。”

“那我跪下怎么算?”

“他的愤怒是真的,也可能是技巧。”

“我血糖低,你也不心疼我。”

“之前遇到过蔬菜吗?”

这些话要是讲快了,那也不一定好笑了。

衰败的东北一直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题材。不管是有意无意,《东北虎》中都充斥着大量的隐喻,甚至叫人笑出声来。

“妈妈说,我们都不会死,未来可好了。”

“老年人就该死吗?老年人也参与了世界金融的运转。”

不过,某种程度上,东北是衰落了,但《耳朵大有福》《钢的琴》《日光之下》《寻狗启示》《Hello树先生》......再加上耿军的这些作品,似乎可以说,“东北电影新浪潮”,又汇聚起来了。

添加微信拉你入群!(备注: 观影团)

在我们的观影群内

和各位团友聊八卦、电影、电视、综艺…

唠唠各种娱乐文化

各种观影和周边福利享不停喔!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豆瓣:藤井树3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